在ACC 2018大会上,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榕翀教授发表的一项针对CTO介入治疗获益与风险认知差异的前瞻性研究,被评为大会30个专题亮点(Spotlight On Specific Topics)之一 ,并受邀列席JACC杂志编委会会议。
编者按:在ACC 2018大会上,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榕翀教授发表的一项针对CTO介入治疗获益与风险认知差异的前瞻性研究,被评为大会30个专题亮点(Spotlight On Specific Topics)之一 ,并受邀列席JACC杂志编委会会议。《国际循环》特邀黄榕翀教授就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专访。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榕翀教授
《国际循环》:您在本届ACC 2018上发表了中国医患对CTO介入治疗获益与风险认知差异的相关研究,请介绍一下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黄榕翀教授:这是一项系列研究,由于CTO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20%~30%患者为CTO病变,而临床实践中,按照中国和美国的数据,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并没有进行血管开通。鉴于究竟是否应开通CTO,临床实践中常会把所有CTO患者混在一起评估,这种情况可能无法提供很好的策略。关于CTO是否开通,不同国家的指南中都没有进行相应分层,尤其对于单支CTO或更高危的合并临床严重ACS等多支CTO病变患者,缺乏良好的推荐过程。因此,希望能通过一系列研究解决关于CTO是否应开通血管和如何开通的问题。
首先,如何对患者进行分组,如果单纯随机分组患者,可能不太符合患者的利益。所以我们设置了临床决策板(Decision Aid,DA),采用临床共同决策板块(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通过注册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后,获得了中美共同知识产权,在决策板上,用图形和文字这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告诉患者临床处理CTO的获益和风险,以及过程中患者获益的大概比例,可能面临的风险比例。患者获益和风险相似,所以,需要共同决策的过程。
实际在这第一阶段中想探明,患者、CTO医生和介入医生对处理CTO的获益和风险的理解是否一致。研究共计纳入100例CTO患者,随机将其分至DA组和常规治疗组(UC),DA组给予CTO-DA,UC组不予DA。然后,对受试者进行CTO认知问卷调查,同时,对参与研究的两家医院的60名心内科医生也进行同期调查,以了解医生和患者对CTO认知的不同。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A组患者只对开通CTO降低再住院率的认知有显著改善,尽管患者对PCI的风险认知有所提升,但对其期望值依然过高。这导致如果最终CTO出现相应并发症,或患者并未从CTO开通获益时,引发医患纠纷。
其次,现有研究探讨CTO开通是否改善未来结局,尽管目前认为能达到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降低未来再次血运重建概率以及改善未来心力衰竭的益处,但依然很明确不能降低总死亡率。对心血管科医生(介入科医生占67%)的调查显示,82%仍认为其可降低死亡率。这于临床实践结果不太一致,说明很多医生在这方面还要学习,才能给患者更准确的观念。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做CTO决策板,也是第一次采用SDM的方式来探讨医患双方对CTO认知的不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相关线索。比如我们即将公布的一项关于单支CTO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是否应行PCI的研究,运用决策板进行辅助决策过程。虽在沟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偏倚,但对最终研究结果是否也有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国际循环》:您开展的这项研究对临床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黄榕翀教授:该研究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让医生和患者能正确认识复杂临床病变的情况,因为复杂病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要过高地期望介入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要过度夸大其不良反应。而是应个体化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对患者做出有利于最终临床结局的决策。
此次会议上,专家们也对我们的这项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在进行SDM之前是否应对患者进行教育,才有可能改善结局;是否所有患者或医生都愿意接受SDM;实施的时间问题,尤其是门诊中对于复杂病变的患者,很难完成SDM。因此,后续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研究,希望最终可以实现降低医生和患者对复杂临床病变的认知差异。
《国际循环》:本次大会您还关注了哪些研究内容?
黄榕翀教授:此次会议,我还关注了心脏重症和心力衰竭,尤其是辅助器械治疗,希望可以挽救更多这类患者的生命。尽管现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心室辅助系统(Impella)的广泛应用已有20年,但在重症抢救中依然有其局限性。如Impella,目前都是一些探索性或回顾性临床试验,确实能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但患者死亡率依然达50%左右,包括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重症心肌炎。因此,Impella依然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者指出,更早降低发生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肺复苏的风险非常必要。此外,关于STEMI早期炎症控制、斑块不稳定和分子影像学都很有前景,正在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今年ACC年会与以往不同的是,很多会场更偏重于基础和临床的转换,设置的话题也是两者的结合。
《国际循环》:您受邀参加了JACC杂志编委会会议,请分享一下相关内容?
黄榕翀教授:JACC杂志编委会议,传达了2018年希望推出的重点期刊号,在其过程中也希望作者、审稿人和编辑能积极发表建议。同时,对介入心脏病学、心力衰竭、基础医学、电生理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几个方向的优秀文章进行了表彰。其中在电生理方面,中国武汉大学团队2017年发表的非常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得到了表彰,并与JACC主编Valentin Fuster教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他们很期待中国作者在JACC上能有更多文章发布,并获得年度性的奖励。
黄榕翀教授与参会专家交流壁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