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衰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0.9%(男性为0.7%,女性为1.0%),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增加。美国:18~39岁、40~64岁、65~74岁、>75岁的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为:0.1%、1.1%、3.6%、5.5%。据2006年统计,美国心衰患者有500万,其中一半患者大于75岁,成为老年人群中第一位的住院原因。据Framinham研究结果,心力衰竭患者5年死亡率男性达75%;女性达42%,与癌症患者5年死亡率相近。
一、心衰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0.9%(男性为0.7%,女性为1.0%),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增加。美国:18~39岁、40~64岁、65~74岁、>75岁的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为:0.1%、1.1%、3.6%、5.5%。据2006年统计,美国心衰患者有500万,其中一半患者大于75岁,成为老年人群中第一位的住院原因。据Framinham研究结果,心力衰竭患者5年死亡率男性达75%;女性达42%,与癌症患者5年死亡率相近。
二、目前心衰的治疗:药物治疗、CRT治疗、干细胞治疗、心脏移植、心脏康复治疗。
心脏康复理念的源起与发展:心脏康复的理念从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20世纪5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需6-8周,其处置原则是禁动,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其理由是患者活动后可致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乃至发生猝死。60年代,人们发现患者长期卧床而最终机体的全身功能废退。70年代,人们从医疗活动中认识到心脏康复可以纠正机体全身功能的废退状态,达到更早且安全地回归社会的医学目标。80年代以后,逐步确定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疗法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对患者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理解了心脏康复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和二级预防的有益作用。90年代以后,临床研究也陆续报道了慢性心功能不全经康复后,患者的再入院次数,心脏性病死率均呈下降。迄今,心脏康复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定义引伸为:使心脏病患者达到身体的、心理的、社会性的最佳状态的治疗新方法。心脏康复成为以心脏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为目标的新的治疗手段。ACC/AHA在2007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和2005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指南中,均将心脏康复和运动疗法推荐为开展的必须项目。2009AHA成人心力衰竭指南建议:常规每天中等量训练适用于全部心衰患者(I,B)。
三、心脏康复是一种包括医疗评估、训练、心脏危险因素控制、教育和咨询的全面、长期的方案。总的来说,目前对心脏康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运动疗法为主,另一类是试图评价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效果。而其中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在过去的10余年里,相继多个临床试验已证实了运动疗法对心衰患者的益处【1-5】。
1)心衰患者不仅有心功能及其储备能力的下降,而且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神经激素以及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目前一些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功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的异常:
对心率的影响:对于正常人来讲,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其心率是相应增加的,这与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而对于心衰患者运动时其心率并不能随运动量而相应的增加,反映出心率变时性储备功能(chronotropic reserve)下降,可能与心衰患者β-AR敏感性下降有关。同时运动后心率没有明显的下降,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运动训练能提高心衰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反应性以及通过对迷走神经的影响而使运动后心率能有较好的恢复,同样适合于服用β-AR阻滞剂的患者【6-8】。
对心搏量的影响:心衰患者往往伴有心搏量的下降,运动时心搏量增加很少甚或进一步减少。目前对于运动训练是否能改善左心功能尚存争议。但大多数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明显提高LVEF、减小左室舒张末容积改善左室重构【9-10】。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衰患者可以促进冠脉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减少心肌缺血区域,从而改善左室功能【1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的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细胞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对心衰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BNP水平的增高提示预后不良。而运动训练可以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迷走神经活性及心率变异率,使迷走及交感神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12】,减少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以及降低BNP水平【10、13】。
对外周血管及肌肉组织的影响:心衰患者早期表现出乏力症状考虑与心搏出量减少,外周组织低灌注有关,但有研究显示应用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提高心搏出量,但测得的动静脉氧分压差并没有平行的增加,组织摄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很少,提示外周血管及肌肉组织本身存在着功能异常【14】。肌肉组织的萎缩、脂肪组织的浸润,Ⅰ型肌纤维较少而Ⅱ型肌纤维增加(提示心衰时机体所需能量来源于无氧代谢),相关氧化代谢酶类的活性下降以及血管舒张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异常是心衰患者运动耐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内源性NO的合成改善血管舒张功能【15-16】。低强度的运动训练(40%of peak VO2)即可使肌肉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加、线粒体密度及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而较高强度的训练则可使Ⅰ型肌纤维增加,Ⅱ型肌纤维减少【17-18】。
对通气功能的影响:心衰患者表现出劳累性呼吸困难不仅与肺毛细血管楔压相关,而且也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肺动脉血流相关。VE/VCO2 slope为CO2 通气当量斜率,反映通气效率。不仅反映了生理死腔/潮气量比率(VD/VT)的改变,还受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机械障碍的影响,反映了机体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对体内CO2的反应,正常人静态时 VE/VCO2 slope与生理死腔/潮气量比率(VD/VT)有显著相关关系。 VE/VCO2 slope正常值是20~30,一般<34,若大于正常值,则表明机体的肺循环血流障碍、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患者生理死腔及解剖死腔增加。VE/VCO2slope与患者预后相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而心衰患者中VE/VCO2slope是增加的。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以及单纯的呼吸肌功能的训练都可以明显改善通气功能,降低心衰患者的VE/VCO2 slope【19-20】。
上图显示运动训练对心衰患者生理病理方面的有益影响. BNP, 脑钠肽; NH, 神经激素; RAA,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VE/VCO2 slope, CO2 通气当量斜率; ∑ /P∑ :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
2)运动训练对心衰患者临床事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目前心脏康复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目的是使心脏病患者达到身体的、心理的、社会性的最佳状态。因此对于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是评价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指标。
(1)Belardinelli et al【1】等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共入选99名稳定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ET,药物治疗+运动训练)与对照组(NET,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入组初期包括最大耗氧量、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及内科药物治疗方面无差异,在试验的2、14、16个月采用MLHFQ评分,只有ET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MLHFQ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HF生活质量疾病特殊量表,由21个简单问题组成,每个问题的回答按级别计0~5分,0分表示各项指标无影响,5分表示影响很大。主要是心衰对于患者的体力、心理及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影响。21个问题中,8个问题主要与呼吸困难和疲劳有关,用于评价体力方面,定义为生理方面亚组,5个问题主要与情绪有关,用于评价情绪方面,定义为心理方面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