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TISC2017】浅谈脑缺血后“早通”&“晚通”的理论依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马林达大学神经外科系John Zhang教授专访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7/6/27 12:59:2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尽早在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开通血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急性脑缺血后的血管再通,如何评价“早通”与“晚通”?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 2017)上,美国加利福尼亚洛马林达大学神经外科系John Zhang教授就此进行了专题报告。同时,《国际循环》记者也对John Zhang教授进行了现场采访。

 
  1981年,英国科学家Astrup等提出了“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将急性缺血的脑组织分成三个区域:核心坏死区,环绕核心周边有缺血坏死危险组织(即经典半暗带),以及外周低灌注区;同时指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缺血半暗带是临床治疗的靶点。
 
  John Zhang教授在采访中对《国际循环》记者介绍,中国医生做晚通已经很多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都做了很多。就Zhang教授个人而言,他会寻找很多理论依据,为什么我们要做晚通?患者脑梗死一个月或三个月后,为什么需将血管重新打通?依据何在?从历史上来讲,我们所接受的理论叫半暗带理论,该名词只适合于早期的卒中,而在卒中晚期,应称为梗死周围区。
 
  过去认为半暗带是可以挽救的,死亡区是不能挽救的,但是半暗带在一天内也都死亡。“早通”是指梗死后4.5小时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6小时后取栓,再往后就不提倡了。但动物研究显示,并非如此。核心区90%~95%的细胞确实已经死亡,但在梗死一个月后观察梗死核心区的周围组织发现,梗死周围区很大,此部分区域内大量的细胞正在慢慢死亡,这种情况下如果做晚通,则能维持这些细胞存活,患者会有很多改善。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聂会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